子链共识:Proof of Buying
共识对于区块链的重要性不必赘述,当今的web3世界,各大公链基本都以 POW POS及其变种作为主要的共识协议。但这些协议都有一些特征,那就是它们本身除了一些客观的形式逻辑之外(比如数学、博弈论),不信任任何主体。但是对于子链则不一样,当一个区块链的角色是子链时,这里不仅是指Layer2,所有母子链架构的,或者多层母子链(Layer3,Layer4 等等)都在讨论范围内。此时,我们是可以选择信任我们的上一层链的安全性的(哪怕它实际上可能不安全,但是这不在我们本文讨论范围内,如何选择一个安全可靠的母链是另一个话题)因为一般而言母子链架构的本质是 母链比子链更去中心化更安全,子链是帮助母链扩展的角色。比如以太坊的 Layer1-Layer2 结构。 这样不仅可以复用母链的安全,同时也简化了子链的架构体系。 笔者根据自己对共识的研究和公链开发经验,思考并提出如下一个适用于子链的共识。 Proof Of Buying准入共识在这里,我们借用母链上的原生代币来作为媒介,想成为该子链的矿工,必须持有该链的母链的原生代币才可以参与共识。 同样像POW和POS那样,可以有委托机制,散户可以将自己...
一切BFT共识都是联盟链
引言在现在的Web3世界里,人们常常把“公链”和“BFT”绑死在一起,仿佛只要用了PBFT、HotStuff、CometBFT、Casper 等一众拜占庭容错算法,就能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去中心化的公链”。 本文要揭露一个残酷却逻辑自洽的事实:凡是把BFT类算法(无论是经典PBFT,还是现代的HotStuff、DiemBFT、Grandpa、Casper FFG等)当作核心fork choice机制的链,无论它多么大声喊自己是公链,本质上都是一条联盟链。 拜占庭将军问题的真正含义1982年Lamport那篇论文的核心只有一个:在存在任意类型故障(包括恶意说谎)的将军群中,如何保证忠诚的将军们就同一个行动方案达成一致,避免一部分进攻、一部分撤退导致全军覆没。 论文证明了:只要恶意节点不超过1/3,通过多轮可认证的消息交互,所有忠诚将军最终一定能收到同一个一致的命令(进攻或撤退)。 关键在于:Lamport老爷子从来没说过“该进攻还是该撤退”应该由算法决定。算法只负责把“某个已经存在的主观决定”安全、无歧义地传递给所有人,它解决的是“一致性传播”问题,而不是“该做出什么决...
ReStake,以太坊的催命符
引言区块链世界中,以太坊转向PoS本是为提升效率,但Restake机制却带来隐患。它看似让质押者多赚收益,实则威胁以太坊的安全。 从联合挖矿说起:PoW小公链的安全隐忧区块链的早期发展中,许多采用PoW共识的小型公链为了降低启动成本,常选择“联合挖矿”(Merge-Mining)的方式。这种机制允许矿工使用同一份算力同时为多个链挖矿,例如比特币(BTC)和一些小链的结合,从而节省资源。然而,这种便利性对小公链自身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风险。 想象一下,在同一种pow的hash算法下,一个大型矿池只需动用少量算力和设备,就能轻松对这些小链发起51%攻击。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因为边际成本极低——只需临时调动部分资源,而边际效益却很高:攻击成功后,可以双花、篡改交易或直接掠夺资产。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几乎不会影响BTC等大公链的共识安全。对于矿池而言,最大化收益的策略是平时正常挖BTC主链,同时偶尔“闪击”那些依赖联合挖矿的小链。 本质上,联合挖矿牺牲了小PoW公链的共识安全。它让小链暴露在强大矿池的随意攻击之下,而大链则安然无恙。这为我们理解PoS中的Restake提供了宝贵镜鉴:在追求“...
链原生与链扩展
引言:区块链架构的双层世界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每一条链都像一座精密的城堡,其架构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层级:链原生(Native) 和 链扩展(Extension)。链原生是这条链的“骨骼”和“心脏”,定义了它的核心本质和运行逻辑,包括账户系统(如以太坊的 EOA 账户)、虚拟机(如 EVM)、共识机制、交易池(Mempool)等。这些功能直接嵌入链的协议层,决定了链的主体功能、性能、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 与之相对,链扩展 则主要指智能合约层。它像城堡上的“阁楼”,允许开发者在链原生基础上构建自定义逻辑,实现无限可能。但正如任何建筑一样,这两个层级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依存、层层递进的关系。理解“链原生与链扩展”的界限与协同,是设计高效区块链的关键。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局限性、演进路径,到实际应用,系统探讨这一架构范式。 一、链原生 vs 链扩展:边界与能力区块链的原生功能是“内置的、不可或缺的”,它决定了链的身份和底线性能。例如: EOA(Externally Owned Accounts):用户直接控制的账户,支持签名交易,是以太坊货币流通的基石。 EVM(Ethereum Virt...
电磁波与郁金香
电磁波与郁金香:两种历史的镜像在人类文明的漫长长河中,有些事件如昙花一现,绽放出短暂的狂热,却在崩塌后留下深刻的警示;另一些则如涓涓细流,悄然积淀成推动时代前进的洪流。电磁波技术的发明史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潮”,便是这样一对鲜明的镜像。前者代表了科学精神的持久光芒,后者则警示着投机狂热的虚妄泡沫。它们不仅塑造了各自的时代,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电磁波奠定了现代通信的基础,而郁金香狂潮则成为金融史上第一个可考证的泡沫事件,提醒世人短期逐利的危险。 电磁波的发明源于19世纪中叶的科学革命。18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通过整合法拉第等前人的电磁学成果,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大胆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一种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扰动形式。 这一理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电磁学的未来。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通过巧妙的实验装置,成功产生了并检测到电磁波,首次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 赫兹的实验不仅验证了理论,还为无线电通信铺平了道路。随后,尼古拉·特斯拉在1891年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技术,他提出无线电波传播理论,并发明了著名的特斯拉线圈,推动了电力传输和无线技术...
从《独裁者手册》看区块链:POW篇
独裁者手册核心大义《独裁者手册》(The Dictator’s Handbook)由政治学家布鲁斯·布兰诺(Bruce Bueno de Mesquita)和阿拉斯泰尔·史密斯(Alastair Smith)合著,这本书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揭示了从古代王朝到现代政体的普世规律。其核心框架是“选择器理论”(Selectorate Theory),将社会中的参与者划分为三个关键群体,从而解释领导者如何通过资源分配维持统治。这种理论不限于政治领域,还能延伸到经济、企业乃至技术系统,强调权力本质上是脆弱的利益交换游戏。 首先是名义选择人(Nominal Selectorate):这是表面上拥有选择权的大众群体,他们数量庞大,但个体影响力微弱,因为他们高度可互相替代。领导者通常对他们视而不见,只需最低限度的安抚(如象征性福利)即可,因为他们的离去不会动摇根基。 其次是实际选择人(Real Selectorate):这是握有实质权力的精英圈子,他们控制资源、军队或舆论,能直接影响领导者的存亡。领导者必须小心维系他们的支持,但由于他们并非完全不可或缺,领导者会通过竞争性奖励(...
区块链分层学:我们需要自己的共识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共识机制如同心脏般泵送着整个系统的活力。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协议,更是构建信任的基石。随着区块链从单一的Layer 1(L1)向多层架构演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一刀切的共识设计已无法满足分层生态的多样需求。L1的铁律或许适用于根基,但L2乃至专有应用链,却需要量身定制的“共识哲学”。本文将从区块链共识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探讨L1与L2的共识特征,并延伸至专有应用链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个更务实的框架:我们需要自己的共识。 什么是区块链共识区块链共识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分布式网络中的节点就账本状态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去中心化的状态转变和数据存储。它不是简单的投票机制,而是通过一系列步骤,确保网络的安全、活性和一致性。传统上,共识过程可以拆解为四个关键阶段:准入共识、出块共识、最终共识,以及退出共识。 准入共识:决定了谁有资格参与网络。通常,这通过经济门槛(如抵押资产)或计算证明(如工作量)来筛选节点,防止恶意参与者轻易进入。 出块共识:则聚焦于生成新区块:节点竞争或协作打包交易,形成候选区块,并通过机制如工作量证明(PoW)或权益证明(PoS)选出获胜者。 最...
区块链分层学:新的开始
在科技与社会快速演进的今天,分层设计已经成为复杂系统得以高效运转的基石。无论是现实世界中的金融、商业、社交,还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操作系统、网络协议,抑或是区块链技术的架构,分层思想贯穿始终。分层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分工,更是一种哲学:通过明确职责边界,让每一层专注于自身核心问题,从而构建出通用、灵活且可扩展的系统。本文将从现实世界的分层现象出发,延伸到计算机领域的分层设计,最后聚焦于区块链分层学的核心思想,探讨为何分层是Web3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一、现实世界的分层:专业化与生态化在现实世界中,分层是社会分工的自然体现。金融体系有美联储这样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资产结算;证券交易有纳斯达克,提供高效的股票交易平台;搜索领域有谷歌,优化信息的获取与组织;网购有亚马逊,构建便捷的电商生态;社交有Facebook(现为Meta),连接人与人;出行则有Uber,解决点对点的交通需求。这些系统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运转基石。 试想,如果一家银行试图同时扮演美联储、纳斯达克、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Uber的角色,结果会怎样?它不仅无法高效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还会因为资...
MEVless,MEV解决之道
什么是MEVMEV攻击(最大可提取价值攻击)是一种利用对交易排序的控制,通过重新排序、插入或排除特定交易,来获取额外利润的区块链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是三明治攻击,攻击者在用户的买入交易前后分别插入自己的交易,利用价格操纵实现套利,导致用户支付更高的价格。其他形式包括抢先交易、清算套利等。需要指出的是,三明治攻击、front-running攻击对于区块链生态而言基本算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它会导致用户交易的利润受损以使自己受益,它和三角套利这样的不同,三角套利本身是可以对区块链带来流动性的;而三明治攻击和抢跑攻击本身是伤害流动性的,当没有交易发生的时候,这两类攻击也就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三明治攻击和抢跑攻击对区块链(尤其是defi)的负面作用极大,堪称业界毒瘤。 MEVless协议前提MEVless 适用的攻击场景: 三明治攻击 front-running攻击 MEVless适用的链:在这里,笔者不建议在L1公链这一层(尤其是通用的区块链,像ETH,solana)使用MEVless协议,因为MEVless需要对区块本身做一些针对性修改,这是专门为了抗MEV而设计的,未必适用于其他...
PBS, 以太坊的棘刺雕猴
《韩非子-外储》里记载了一则故事:有一个卫国人吹嘘自己能在荆棘的尖端雕刻猕猴,燕王对此十分好奇,这个卫国人要求燕王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他在棘刺尖上刻的猴子,燕王因此将他供养了起来,却不能看到他雕的猴子。后来有个郑国的铁匠过来向燕王戳破这个谎言, 这个铁匠是专门制作刻刀的,所有被雕刻的东西必须要比雕刻它的刀锋大才可以,如果这个卫国人能在荆棘尖头上雕刻,那么他的刻刀刀锋必然要比荆棘尖头还要小才行。 于是燕王要求查看这个卫国人的刻刀,卫国人知道自己的谎言被戳破后,赶紧连夜逃走了。 在区块链领域,矿工可提取价值(Miner Extractable Value,简称ME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指的是矿工或验证者通过操纵交易顺序(如插入、重新排序)来捕获额外利润的行为。这种操纵往往损害普通用户的利益,导致滑点增加、网络公平性受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MEV主要聚焦于抢跑(front-running,即矿工提前插入自己的交易抢占机会)和三明治攻击(sandwich attacks,即矿工前后夹击用户的交易以获利...










